“可,可各朝各代皆是如此,朝廷奉养宗室,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
望着时安看过来的目光,朱瞻基心头一颤,连忙为其斟满了茶水。
却又想不通问题的症结究竟出在了哪里,只能沿着旧日的方式,一贯思考下去。
“你说的没错。”
“朝廷奉养宗室,的确是历朝历代以来都有的事情,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东西!”
“但是我说的关键,是在于大明对宗室的过厚优待。”
拍了拍身旁的木桌,时安正色道。
“先生,此话何解?”
“优待宗室乃是当今皇上体恤亲族之政策,既解了各地藩王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隐患,又能让宗室生活优渥,发展繁衍,难道不是一项两全其美的好政策吗?”
朱瞻基的脸色又是再度疑惑了起来,一头雾水的看向了时安。
“哈哈!不错!”
“优待宗室,换取兵权,这件事情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算得上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
面对朱瞻基的询声疑问,时安先是不急不缓的解释,简单肯定了朱棣的功绩之后,却又话锋一转!
“政策是好政策,可实际的情况却又不一样了。”
“当今天子为了安抚各地藩王,除了定下高额的年俸之外,时不时又是大量赏赐各式财产和土地。”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宗室人数不多,这样的安排,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可十年,二十年,乃至百年之后呢?”
“宗室人数一多,大明就一个国库,又奉养得了多少宗室?”
三言两语,时安手持蒲扇,轻描淡写之间,便是将问题的核心,尽皆说了出来。
“……这!”
听到时安描绘的话语,朱瞻基倒吸了一口气,眼眸中神色复杂,却又是有些不敢相信。
“先生,这不至于吧!”
“百年时间最多也不过**代人而已,这再多,他能多到哪里去啊!”
“我泱泱大明难道连宗室都赡养不起?”
朱瞻基皱了皱眉头,咂舌道。
“你小子,真没学过筹算之术?”
望着朱瞻基这副想当然的模样,时安用蒲扇敲了一下他的头。
“啊!这……”
闻声,朱瞻基的嘴角忍不住抽搐了数下,总觉得他貌似出了丑。
“我来给你好好盘算一下。”
无奈的摆了摆手,时安一边说着,一边从木榻之上站了起来,走到了桌案旁。
“你可知当今大明天下,有封号且有封地的藩王,大概有多少人?”
提起青瓷笔架之上的狼毫毛笔,时安抽出一张白纸,问着朱瞻基。
“嗯……”
“若是算到当今太子这一辈,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大概有六十多人吧!”
在心里盘算了一番,将他二叔,三叔也一并加入其中,朱瞻基缓缓开口答道。
“那就按你说的,取个整数,有七十人吧。”
点了点头,时安便在白纸的顶端,写上了一个大大的“七十”。
“那我再问你,这些藩王和他们的子嗣可有自由出入封地之权利?或是治理自家封国之资格?又或是从商远学之通道?”
一手拿着毛笔,时安紧跟着,朝朱瞻基问出了第二个问题。
“这……”
“若是按照前几年新订的制度,您说的这些东西,大明藩王们大概是没有的吧……”
嘴角微撇,朱瞻基的神情有些尴尬,一边答复的同时,眼神也是不由自主的开始闪烁了起来。
很明显,身为皇太孙,对于藩王的命运,朱瞻基自是十分清楚。
目光一闪,时安笑着点了点头,随即又解释道。
“按照你所说的,各地藩王既不能进出封地,又不能掌管政事。”
“如此一来,除了闷在家里生孩子,你觉得他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而且由于优待宗室的政策,这些藩王们又不缺钱,生下来的孩子也不愁人养,更不需要怎么操心。”
“多的不说,咱们就先假设每一个藩王,下一代的人数都是上一代的两倍。”
一边说着,时安拿起手中的毛笔,随后便在首行“七十”的下方,引申出了数条支线。
数条支线之下,第二代的宗室人数,赫然翻了两倍,达到了一百四十之数。
紧跟着,他手中的毛笔仍是不停,沿着第二代的下方,继续延伸了数条支线。
如此一来,第三代的人数也是跃然纸上,达到了二百八十之数。
“先生,照您这个算法,藩王三代之子孙,也不过二百多人,能吃的了朝廷多少粮食?”
(活动时间:10月1日到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