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魏宫廷 第907章:第二次北疆战役前夕

最终,由于魏天子的默许与纵容,户部尚书李粱只能选择妥协,对『肃氏商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得不说,魏国国内并不缺少人才,这不,在短短时间内,国内迅速出现了第二个、第三个以及更多商会,比如宋郡人陶洪建立的『陶氏互助商会』,安陵人文少伯建立的『文介子商会』。

一时间,魏国国内诸多商会仿佛是雨后春笋般,一个挨一个地冒了出来。

但是对于这些所谓的商会,户部尚书李粱其实并不在意,因为这些商会的运输能力很一般,虽说某些商会也拥有船队,可那些小船的运载量,如何能与魏国目前最大的『甲级』商船相提并论?

不得不说,对户部威胁最大的,仍然是肃氏商会。

因为肃氏商水的背后是肃王赵弘润,而肃王赵弘润执掌着冶造局,而冶造局辖下的营造司,又是目前唯一能打造『甲级』大船的存在。

这意味着,只要肃氏商会愿意,他们随时都能组建赶超户部的庞大船队。

对此,李粱只能再次与赵弘润商议,限制肃氏商会的船队规模。

赵弘润思考了一番,最终还是同意了李粱的要求。毕竟就目前而言,肃氏商会的确算是正在从户部手中抢饭吃,这也算是变相地损害国家利益,因此做得太过的确不好。

而肃氏商会虽说目前遭到限制,但是这没有关系,因为只要等『梁鲁渠』建成,齐、鲁两国也加入到『魏川楚』三方的贸易路线后,到时候单单户部根本无法消化庞大的齐鲁两国市场,对肃氏商会的限制自然也就没有必要了。

正因为这样,肃王党并没有大肆地招揽地方贵族,一来是目前盘子里的肥肉还不够太多的人去分,二来嘛,最近在国内,雍王与庆王的势头相当猛,因此国内的贵族,也并非人人都看好肃王。

总得来说,目前选择投奔肃王的,大多都是一些国内二流的贵族,并未想着成为从龙之臣,而是单纯为了金钱方面的利益。

至于那些足以影响舆论的大贵族、大世族,相比之下还是更愿意投奔雍王,或者是襄王与庆王。

不过对此,三叔公赵来峪已经很满意了,毕竟在他的劝导下,赵弘润正在逐步改变对贵族的态度,终于愿意分给后者一些利益。

就目前而言,这就足够了,倘若做得太过,很容易引起雍王、襄王、庆王那边的警惕。

不得不说,三叔公赵来峪算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希望并且企图将肃王赵弘润推上魏国君王位置的人。

八月初五的傍晚,当赵弘润回到肃王府时,他惊讶地发现王府里来了一位贵客,即黄邑沈氏的嫡长子、沈淑妃的长兄,同时也是赵弘润与赵弘宣的大舅,沈绪。

“大舅?”

当赵弘润在王府里的书房里看到沈绪的时候,他着实有些惊喜。

说实话,大舅沈绪与赵弘润的关系,并不是太亲近,但因为沈淑妃的关系,沈绪以往每年到大梁来看望他妹妹沈淑妃的时候,总是会带一些礼物过来,其中也包括给赵弘润的礼物。

因此,虽说沈绪与赵弘润并不太亲近,但因为做到了一碗水端平,并没有因为赵弘润是他妹妹的养子而区别对待,是故,赵弘润对这位大舅的印象非常好。

在赵弘润的印象中,大舅沈绪也是一位性格内敛且颇好面子的人,至于从三年前他赵弘润逐渐在宫廷以及朝野展露头角之后,黄邑沈氏为了避免别人说三道四,就慢慢减少了来大梁的次数,从一开始一年来两三回,变成了后来一年一次。

尤其是赵弘润征讨三川、开辟了三川贸易的那一年,沈绪干脆就没有到大梁来,一直等到次年七月份,等到赵弘润妥协且对国内的贵族开放了三川后,这位大舅这才偷偷来了一趟大梁,要不是事后沈淑妃提过,赵弘润甚至不知道沈绪来过。

不得不说,这让赵弘润感到有些好笑,同时也对家规甚严的黄邑沈氏更为高看几分,尽管事实上他与黄邑沈氏的接触并不算多。

“大舅何时到的大梁?可曾探望过母妃了?”

赵弘润将沈绪请到府内的偏殿,吩咐府内下人准备酒菜。

沈绪闻言微笑着说道:“是今日晌午到了大梁,入城之后便直奔皇宫,见了淑妃娘娘一面,把家里的事与淑妃娘娘说了之后,淑妃娘娘让我亲自来向殿下表达谢意。”

单看沈绪将自己的亲妹妹尊称为『淑妃娘娘』,将自己的外甥尊称为『殿下』,就知道这是一位什么样性格的人。

至少赵弘润就觉得与这位舅舅打交道挺累人的。

“大舅,我不是说过好多回了嘛,你直接叫我弘润即可。”赵弘润挠了挠额头,有些苦恼地说道。

“礼不可废、礼不可废。”沈绪连连摆手。

赵弘润无奈地摇了摇头,遂岔开了话题问道:“大舅此番前来,想必黄邑那边已经部署妥当了吧?”

沈绪点了点头,表情有些严肃地说道:“自从收到殿下的书信后,家中便在黄邑购置了几间临街的铺子,前些日子已经开张了……”

“恭喜恭喜。”赵弘润笑着拱了拱手,然而沈绪的表情却显得有些尴尬。

见此,赵弘润便猜到了这位舅舅心中所想,笑着说道:“大舅,我无非就是帮衬一下,您不用想得太多,总觉得旁人会怎么看待。”顿了顿,他补充道:“事实上,我早该帮衬一下,只不过当初我对国内的贵族并未假以辞色,所以就没有……还望大舅见谅。”

“殿下言重了。”沈绪一脸严肃地说道。

『与这位舅舅打交道,还真是挺累人的……』

暗自摇了摇头,赵弘润只好再次岔开话题道:“大舅今日到大梁,准备住些日子么?……不如就在我府上住几日吧?”

沈绪闻言笑着说道:“殿下的好意我心领了,我到大梁时就已经找到了客栈,就不打搅了……”

“这怎么会是打搅呢?”赵弘润当真有些无奈了。

不过他倒是并不奇怪,毕竟沈绪以及黄邑沈氏,一向挺避讳这种事,不希望别人觉得他们攀附送到宫内的女儿沈氏,亦或是如今在国内声望鼎盛的外甥。

在寒暄了几句后,沈绪终于道出了此番前来大梁的缘由。

原来,沈绪是收到了妹妹沈淑妃的书信,沈淑妃希望娘家能帮一帮如今身在河东郡安邑县北一军军营的儿子——桓王赵弘宣。

因此,沈绪明后日就要启程,前往河东郡。

『……』

听闻此言,赵弘润微微愣了一下。

这件事,他还真不清楚,至少沈淑妃没有对他提过,以至于赵弘润以为沈绪这次是专程前来道谢的。

不过转念一想,赵弘润便明白沈淑妃这样做的原因。

毕竟在前一阵子,赵弘润与弟弟赵弘宣因为北一军的那件事闹翻后,一个说什么『那你就好自为之吧』,另一个说什么『我不需要哥的帮助』,总之,两兄弟闹得挺僵,以至于沈淑妃夹在当中也有些无奈,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她也不好多说什么。

于是,她只好偷偷写信给娘家,让娘家黄邑沈氏帮衬帮衬。

“大舅与小宣通过书信了么?”赵弘润微皱着眉头问道。

“还没有。”沈绪摇了摇头。

赵弘润想了想,说道:“北一军,原本是东宫党把持的军队,如今东宫倒了,北一军群龙无首,小宣入主军队,确实是个良机,只不过……这支军队的名声很臭。”

“我听说了。”沈绪点了点头,随即又补充说道:“我还听淑妃娘娘说,肃王殿下原本是打算让桓王殿下自建一支军队,可惜……”

“小宣的性子太倔了。”赵弘润皱着眉头,随即,他看了一眼沈绪,在思忖了一下后说道:“大舅,你明后日去了安邑,若是小宣那边有什么需要的话,你不妨告知于我,不过这件事,就别让小宣知道了。”

“嗯,我明白。”沈绪点点头,隐隐有些如释重负的意思。

恐怕他也觉得这件事压力很大,毕竟黄邑沈氏在军备所需这方面根本没有什么人脉,怎么帮得上身在安邑的外甥赵弘宣?

甚至赵弘润怀疑,沈淑妃将沈绪请到大梁来的目前,就是想请沈绪从他赵弘润这边寻求一些帮助,毕竟沈淑妃自己实在不好开口。

对此,赵弘润倒没有什么恶感,毕竟他将赵弘宣视为亲弟弟一般,怎么可能真的袖手旁观呢?只不过前一阵俩兄弟闹得挺僵,他也下不来台罢了。

而如今有了沈绪充当中间人,赵弘润自然想帮一帮赵弘宣,至少在军备方面给予后者帮助,至于能将北一军打造成什么样的军队,那就看赵弘宣自己了。

当日,赵弘润在王府内盛情款待了沈绪。

次日,沈绪便离开了大梁,前赴河东郡。

整个八月份,赵弘润只关注四件事:肃氏商会的发展、游马重骑的训练、梁鲁渠的建造,以及他弟弟赵弘宣在北一军的情况。

转眼到了九月,魏国的农田逐渐开始忙碌于收成,而这时,北疆那边的局势再次变得紧张起来。

谁都知道,魏韩并未停战,当初韩国选择收兵,只不过是后勤粮饷方面出现了些问题,而如今秋收来临,保不定韩国会再次对魏国用兵。

果不其然,九月初四,韩军兵出上党郡,再次对河东郡展开了进攻。

得知此事后,赵弘润当即命宗卫联系游马军的马游,令后者做好赶赴北疆的准备。

第二次魏韩北疆战役,魏国将组成迄今为止最强大的阵容,参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