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杰不急,根据刘兴祚对赫图阿拉城的推论,他认为不应该操之过急。
但是将军不同意。
要求他尽快和赫图阿拉城谈好条件,所以陶杰只能特事特办,又来了赫图阿拉城。
但是比起上回,他的态度更加强硬。
“将军仁德,愿意给赫图阿拉城生路,只要归顺金州,就可保留主力。
其余部族,由金江镇官员管理,如果答应,那么金州将提供物资,接济赫图阿拉城的百姓。”
要么接受他的要求,要么他就离开,双方之间,不再有余地。
上一回是投降,此次是归顺。
意义不同。
豪格愿意和陶杰继续商谈,关于其中的细节。
“为何就不能互不干扰呢?我可以发誓,永远不会再侵扰辽东。”
听到豪格的话,陶杰笑了。
“请问赫图阿拉城,无法和大周商贸的情况下,如何养活二十万人口?或者宁愿看着百姓们饿死吗?”
赫图阿拉城去年支援了多尔衮不少的粮资,谁也没有想到会遇到特大雪灾。
压垮了许多新搭建的屋棚,冻死了很多的牲畜。
好不容易熬了过去,结果又水灾连连,不少的田亩被淹没,无法获得收获。
铁,锅,盐,布,茶,粮。
各类的物资,都需要和大周贸易获取。
赫图阿拉城一地,已经无力维系统治,已经有不少饥饿的人逃离了。
如果和金江镇谈判破裂,还需要整兵备战,更是雪上加霜。
“平辽侯的博爱之名,人尽皆知,虽然以前和平辽侯交战,但是我们败的服气,心里没有怨言。”
豪格成熟了,不再是当年那个虚荣的小将。
真的没有怨言吗。
陶杰不置可否,平静的等着豪格的要求。
不少人支持归降金江镇,金江镇没有肆意屠戮蛮人,年余的做派,被人们看在眼底。
也有人不愿意归降,担忧被清算。
总体上。
愿意归降的人居多,总体的形势,赫图阿拉城也无力抗衡金江镇。
“平辽和如何保障我们部族的安危?”
豪格诚恳的问道。
见到豪格松口,陶杰认真回复。
“赫图阿拉城保留两黄旗旗口,其余部族由金江镇官员治理,施行兴修水利,开垦田亩之策。
只要遵守金江镇的法律,那么金江军就不踏入赫图阿拉城境内。
赫图阿拉城,只保留两旗旗兵,不得私自扩军,会有金江镇的官员监督。
同时。
其余部族的丁口,由金江镇成立新合军,向我们提供一万人。”
赫图阿拉城二十万人口,妇孺孩童远比青壮要多,两黄旗的旗兵,只剩下千余人。
其余的蛮丁,战斗力远不如旗兵。
豪格盘算一番。
两黄旗的旗口还剩三万余人,其中青壮不到一万人,这个数量刚好能养活。
其余的人口,由金江镇接济,但是只派官员来治理,不会影响赫图阿拉城的安危。.??m
平辽侯可信吗?
以多年来平辽侯的威望和手段,不是出尔反尔之人,豪格认为是可信的。
最重要的是。
面对大半年来的灾情,赫图阿拉城真的养不活二十万人了。豪格无能为力的主要原因。
要么饿死人,分崩离析,被金江镇不费吹灰之力的拿下。要么接受金江镇的救济,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一万人太多了,我愿意出五千人。”
豪格提出了他的要求。
蛮族的青壮本来就不多,除了自身的军兵,还要派一万人加入新合军。
相当于每户都要出一丁,负担太重,降到一半,改为二十户出一丁,豪格认为可以接受。
陶杰摇了摇头。
“九千。”
“六千。”
“八千。”
“七千。”
“七千五。”
“七千。”
各自退让后,豪格咬死了七千之数,差别看上去不大,但是青壮是家里的顶梁柱。
一千人就是一千户受到影响,三千人就是三千户,影响到数万人。
双方同意了七千的数字。
“请豪格首领跟我去金州。”
双方敲定了诸多的事情,陶杰提出了请求,豪格自立称汗,但是金江镇是不认的。
豪格担忧的看向陶杰,良久,他点了点头。
他不怕金江镇骗他,骗了他,赫图阿拉城会有新的大汗,同时会彻底和金州决裂。
但是他畏惧性命。
只是,他要担负起责任,所以随陶杰去了金州,见平辽侯,归顺金州。
在赫图阿拉城无数人的复杂心理中,一行人踏上了归顺之路。
经由鸦鹘关入长城,一路过苇子堡,松树口,清河堡,本溪城,辽阳,鞍山,海州,营口,盖州,复州,新金,最后抵达金州。
沿路。
人口已经超过五百万的金江镇,各地百姓们,在州府县治理下欣欣向上。
外部大敌皆服,内部政治清平。
辽东同样遭受了雪灾和水灾,但是在官府大型水利,开垦良田,推广玉米,种植大豆,蜀黍,小麦,部分地区引入水稻。
根据地情,合理种植,精耕细作。
没有外敌入侵,没有贪官污吏,没有太监破家,没有将头索糜,齐心发展内政。
从前明收复辽东以来,数百年的岁月中。。
是辽东第一次迎来了和平。
从罪民流放之地,全境面对外地入侵,施行卫所制军屯,重心以军事为主的,严苛的大环境。
数百年来,第一次有了宽松的环境,让人们安心的种地,不在担忧何时就会被入侵。
豪格一路所见,见到了从来未见过的景象。
民心所向。
五百万人人心向官府的辽东,是何等的庞然大物,谁能抗拒它呢。
豪格和蛮族的官员将领们,心悦诚服的拜见了金州的将军。
第一位外族的总兵。
诞生了。
从此。
金州从五位总兵,变为了六名。
冯胜之亲自带领官员入赫图阿拉城,开始清点人口,运送物资,救济灾民。
同时。
青壮蛮丁开始一队队入镇江,加入新成立的新合军。
蛮丁入营的事情很急。
因为除了将军,所有人都没有料到。
不但朝鲜国主没有料到,金江镇同样没有料到。
李适叛乱的速度会如此之快,超乎所有人的预料,各地连抵抗都没有。
相当于看到了李适的军队,就直接投降,更可能的是,李适的大军还未到,就提前派人归顺了。
为了不影响金江镇的战略计划,对于赫图阿拉城的诸事,整个金江镇一路特事特办。
葛世峰带领一百人坐船由汉江抵达汉城。
他奉命保护长公子。
根据最新情报。
叛军攻破黄州,随后的凤山、瑞兴、平山皆降,朝鲜官兵在成江隔江抗守。
大半个黄海道,落入了叛军的手中,如果成江防守失败,下一处就是临津江。
临津江身后就是汉江,汉江身后就是汉城。
整个地区除了几条江河有险可持,其余地方望马平川,以叛军的势头,只怕入无人之地。
~~~~~~
“哈哈哈。”
成江的守军,见到叛军渡河,连抵抗都没有,就一触即溃,让叛军轻易的渡江成功。
李守白大笑。
身旁的李栴,也忍不住的兴奋。
他的父亲起兵,至少一半的原因,就是为了儿子李栴,因为李栴没有得到该有的官身。
李适冒了巨大的风险,参与金瑬李贵他们组织的叛乱,逼前任朝鲜国主李珲退位,立下了大功。
为了什么?
为了道义吗?当然是为了自家的权势,但是他被金瑬李贵他们打压了。
“李帅早就应该拔乱反正了,浪费了太久的时间。”
李守白惋惜的说道。
李栴假惺惺的劝了起来。
“谁也不知道形势会如何,父亲也是保守起见,终归,形势一片大好。”
形势的确一片大好。
谁也没有想到,会这么轻易的拿下平安道和黄海道。连李栴至今都不敢信。
才半个月的功夫,就能达到如此地步。
各地的城池都是拱手相送。
“等我们拿下前方的临津江,汉城就没有意外了。”
不等后方的回复。
李守白催促前军直接开动,想要顺势拿下临津江,直逼汉城。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临津江。
朝下国主让各地的援兵,坚守临津江,同时催促后方的援兵,赶紧支援汉城。
只要临津江坚守半个月,李倧就有信心守住汉城。
因为长公子在他身边。
说明了金江镇支持他。
他焦急的询问葛世峰,问道:“请问金江军何日抵达汉城?”
“外将出发前,沈阳那边的七千军,已经在行军的路上,应该抵达了镇江。
另外还有赫图阿拉城,也在组织军队,听说会有七千人,加上镇江的万余军。
合计两万四千军,只要集结完毕,随时可以南下打击叛军。”
“但是叛军一路势如破竹,镇江那边,就不能先派一支军队,渡海直接抵达汉城吗?”
葛世峰摇了摇头。
“国内南方不稳,为了维护商道,金江军的水师,大部分都派了出去,来不及调回。”
李倧皱起了眉头。
太巧了。
很多事情都太巧了。
但正是因为太巧,李倧无法相信,这是人能预先谋划的,超出了人的能力范围。
除非有人能看透未来。
压下了对平辽侯的疑心,李倧只能密切的关注临津江,希望那里能守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