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烟已平息,高奏凯歌还。
在搞定了南洋的相关事务之后,黄旭便班师回朝。
一路上,他归心似箭,恨不能插翅飞到家,于是,他如此这般地快马加鞭,不多日,便已至京师。
回至京师,黄旭见到妻儿,满腔的温情霎时间便流遍全身,多日来的疲惫顿时缓解了不少。
此后的一段日子里,黄旭完全将朝政丢给了几位军机大臣,他自己则过着不问事世,与妻儿同乐的日子,真是不亦乐乎哉。
而这样与家人在一起的日子,让黄旭的心很踏实,有一种脚踏实地的感觉,他也很享受这种时光,以前,他总是对自己的两位娇妻说,如果他们老了,他将携着她们的手一起归隐山林,谈诗论画,过神仙眷侣一般的生活,而现在他们过的就是这样的日子啊,也算是提前感受一把吧。
他真希望这样的时光可以慢点走。
不过可惜的是,这种日子对现在的黄旭来说,那只能是一种奢望。
这不,他才没安宁几天,便有内阁的急件到,说是几位军机有机密要事要奏报皇上。
黄旭心中很恼火,很想骂娘,他才安静了几天,就又有烦心事找上门了,他有些时候真想骂骂这几位心腹重臣,为什么他们就不能让自己偷得浮生几日闲呢,总是有事来烦他。
不过,转头一想。他也释怀了,如果不是有天大的事,这些个心腹也不会跑到这里来找他。一定是有大事发生,他们才会这么急,而说穿了,大家都是为国为民,可以理解,也应该互相谅解。
所以,黄旭偷闲的日子只能提前结束。
在他回到东暖阁的时候。几位军机大臣已经恭候多时了。
于是,黄旭便直接问是什么事。
几位心腹大臣交流了一下眼神。这才由赵小锋将事情的梗概粗略地说了说。
原来是印度人在边界闹事。
印度?黄旭一听是印度,立刻便提高了警惕,在黄旭的印象中,印度虽然算不上是什么强国。但它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大国,其非南洋可比,仅仅是其所拥有的那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不是南洋这样的小地方可以相提并论的,况且,其国土面积辽阔,人口众多,潜能相当可怕。
而不光是这些,印度还有一个让人非常忌惮的地方。那就是她有一个实力强大的宗主国,英国,一个世界级的霸主。而英国一直将印度当做自己的后花园和财富的主要来源地,所以,为了保护这些权力,英国在印度一直驻有重兵,当然,英国在印度的驻军实力远非八国联军时期的那部分驻华英军可比。驻印英军的实力强大很多。
所以,与印度开战就等同于是与英国全面开战。就等同于挑战这个日不落帝国在世界上的霸权,这一定是英国不能接受的,所以,中华帝国在准备与印度开战之前,也要在心理上以及其它方面做好与英帝国开战的准备,这是必须的。
当然,印度殖民政府本身也不可小觑,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况且这不只是一头骆驼,而是一头大象,而且吨位还不小,实在是需要引起重视。
虽然印度暂时还没有自治权,而且还被置于英吉利的统治之下,是名乎其实的殖民地,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印度的国土面积很大,共计有十三个行省之多,人口众多,资源也较为丰富,本身又挡要冲之地,而且紧靠印度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果真让她有一天翻了身,恐怕中华都很难再将其制住。
所以,现在必须趁其尚在晕睡的时候,搞定她。
正是基于这种种因素,黄旭与众军机经过了反复的协商,论证,最后决定,对印作战。
这是一个非常大胆,也是非同一般的决定,如果能顺利地拿下印度,就等于是将整个东方都纳入了中华帝国的控制范围之内。
那么,黄旭的世界帝国梦也同样会向前迈出最为坚实的一步。
当然,如果失败了,那黄旭的世界强国梦也将会面临很大的打击。
所以,此战是不战则已,战则要胜,而且是必胜,而黄旭与他的兄弟臣属们都坚信,中华必胜!
而高层的决定一旦做出,强大的国家机器便随之高效地运转起来。
情报的收集,兵员的征集,战争资金的划拨,战争物资的储备,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毕竟这一次面对的对手不同,很可能将要面临一场持久战,所以,不得不做充分的准备。
况且,印度殖民地联军虽然实力不强,但毕竟人数众多,实是不可小觑,而更重要的是,印度还驻扎着二十几万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英军,虽然跟庞大的中*队比起来,人数不算多,但威胁却很大,它才是中华对印作战时最主要,也是最强大的对手。
而这一切都表明,这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对手,一切都得小心从事。
不过话又要说回来,印度属于英吉利的领地,对印作战,也就是对英作战,而对英作战,黄旭喜欢,在黄旭心里面,没有什么比击败英国这个世界霸主更让他感兴趣的事了。
而思想统一之后,接下来便是实际的军事部署。
太平军此次几乎是倾巢而出,除留下一部分力量在各处镇守之外,其它可以调动的机动力量全都调出。
黄旭初步预定的攻击路线是分两路出击。
一路由新疆进入印度,称为西路军,主将-田小二,副将-东方不惑,随军将领有崔敏,保平安,吕擎天,余一龙,段一虎,李秀成,陈玉成,罗大纲,李世贤,韦俊,林凤祥,李开芳,随军军师,诸葛吹灯,总计兵力为五十万。
田小二与东方不惑在对朝作战之后,已经分别升任兵种司令官与副司令官的军阶,而田小二这司令官的军阶与保平安这位步兵司令官的军阶已经基本相当,这次黄旭让二人单独指挥一路大军,显然是对二人的又一次考验。
另一路则是取道缅甸进入印度,称为东路军,主将-曾国藩,副将-左宗棠,随军将领有胡林翼,罗泽南,彭玉麟,曾国华,曾国荃,曾三,李元度,骆秉章,刘坤一,江忠源,胡四儿,随军军师-李鸿章,同样是领军五十万。
而此次大军的编制,黄旭又采纳了曾国藩的意见,从太平军的十二个主力军团分别抽调了最精锐的力量,然后进行了混编,基本上打乱了原有的军团编制,采取了新的编制,以此平衡大军的战斗力,而各军的军团长与副军团等主将也是根据战时的需要进行临时调配,在实战时并非一定是统率自己原所属军团的将士,这样一来,有利于主帅直接指挥大兵团作战。
总之,此次是一次新的尝试。
而两路大军预计齐头并进,最后预定于会师印度首都新德里。
另外,为保万无一失,黄旭还调动了预备役,总计兵力为五十万人,主帅由他亲自担当,副将-卢博,余震东,关唐,随军将领有杨宜清,朱衣点,傅忠信,军务参赞,赵小锋。
除了这些安排之外,黄旭还做了一些其它的任命,比如,王小勇任京师留守,刘玉华与姚大洪任后勤总调度,负责所有一应该粮草,军事物资的调拨与安排。
总之,前前后后,黄旭做足了准备。
而总体算来,此次大战,太平军共计调动兵力约150万,几乎调动了可以调动的全部机动兵力。
黄旭与他的智囊们是打算毕其功于一役,准备以横扫千钧的态势,一举攻占印度。
而大军在做好准备之后,便分头出发,按部署分批进入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