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么说,赵石的话很合皇帝陛下的心意,皇帝考量政事,一般不会在细节之处计较,皇帝的目光,总是大局之上。
赵石所说,便很有一种大局感,虽偏于笼统,但对于皇帝陛下来说,比总是纠结于科场案,或者该怎么处置读书人要强的多。
而赵石也是旁观者清,不关他自己的事情,也就不会计较于一处,若是真关联在他身上,说辞定然不会这么个模样。
要不怎么说呢,人非圣贤,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私心,一心为国者,不是没有,但这样的人总归是少数,而且,其中还有像周清这样愚直之人。
所以,贤明的君主,会用高明的政治手腕,避免臣子们过多的暴露出私心,在这样的基础之上,让他们将才干发挥出来。
皇帝陛下此时很想再问一句,之后朝廷又该如何自处,才能收取蜀中人心。
但话到嘴边,皇帝陛下明智的忍住了,能从赵石口中听到这些,已经很不容易,再问下去,便是强人所难。
当然,君有命,臣不敢辞,但赵石乃大秦上将军,功勋卓著,皇帝陛下就要把握好这个分寸,不能像对待普通臣子般对待于他,而皇帝陛下确实也不想大将军赵石在文治之上,有过多的权力。
这既是为自己着想,也是为江山社稷着想,当然,更是为大将军赵石着想。
实际上,有了这一番话,皇帝陛下心里已经敞亮很多。收取蜀中人心。手段很多。
一直以来。大秦也从来不曾放松过,让蜀中读书人入朝为官,就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手段,现在看来,稍有挫折,但并不影响大局。
轻徭薄赋,那是题中应有之义,蜀中税赋。已经和秦川差不多,十几年来,蜀中税赋只加征过一次,从一年一收,到一年两收,毕竟蜀中有天府之国的称呼,就算一年两收,也要比当年蜀国的税赋要低的多。
而且,蜀中徭役,也轻的很。除了每年例行修缮沟渠道路之外,便没有旁的徭役了。而这其中,罪役又占了很多一部分,使蜀中百姓,生活安定,也日渐富足,这些年蜀中士子越来越多,也正体现了蜀中百姓之富裕。
但这些明显还不够,至于再多的手段,嗯,只要有了想法,朝臣们都是干嘛用的,皇帝陛下一点也不担心,朝臣们会没有章程。
皇帝陛下想了想,他对科举取士之法,越来越是不满,但这事和赵石说说成,想让赵石再说出点心意来,怕是强人所难了。
于是,皇帝陛下招了招手,外面的太监自然不敢远离,时刻都在注意着殿内的动静,这会儿立即便出现在皇帝陛下面前。
“换桌酒菜……”
说了半晌的话,酒菜也都凉了,而赵石也才垫了个底,顺口就提了意见,“锅子味道太淡,多放点调料,肉要多些……”
皇帝陛下愣了愣,随即就笑了出来,乾元殿的值守太监却是一个哆嗦,险些没栽倒在地上。
皇帝陛下立即收敛了笑容,摆手让太监去准备。
不多时,殿内重又换了一桌菜肴,锅子大了,肉也多了,也是一锅的浓汤,味道出来,总是清汤寡水的用膳的皇帝陛下都抽了抽鼻子,暗道,这些御膳房的狗才,往日不是尽糊弄朕躬吧?
赵石老实不客气的夹了一口肉,尝了尝,不住点头,笑道:“陛下尝尝,这么吃来,才算有味道不是?”
显然,他这里也是再不愿说什么读书人的事情了。
皇帝陛下尝了几口,舒服的吐出一口长气,心道,这么个吃法,到是不错,但非是养生之道,将军们征战在外,总是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他却身在宫中,六体不勤,这样吃下去,定要吃出毛病来。
不过皇帝陛下还是多吃了两口菜,喝了几口酒,这才开口道:“爱卿可还记得年初离京时,朕与爱卿说的那些话吗?”
赵石想了想,却有些茫然,出京之前,皇帝陛下跟他说的话很多,那时他也忙的昏天黑地,伐夏诸路兵马总管,这和之前他领兵征战都不一样,从大军汇集,再到粮草调拨,伐夏方略,各路兵马将领的任免,甚或是各处民役的召集等等等等。
即便以他过人的精力,年初的时候也感觉肩上的担子太过沉重了些,甚至于不想再来第二次了。
心下微一琢磨,不由便问道:“陛下是指哪一句?”
皇帝陛下也笑了起来,也不说之前自己到底说过什么话,而是又问了一句,“爱卿回京有何打算没有?”
这么一问,赵石立马就明白了,说的是封赏之事,这个话题,定然会提到,赵石并不意外,他这里也有准备,和之前的几个话题不同,这个事情是无法回避的。
赵石也顿时清楚了皇帝陛下的意思,之前出京之时,皇帝陛下对他有过承诺,大致的意思便是伐夏功成,封赏定然让赵石满意云云。
当时赵石并没在意,出京征战,皇帝陛下的承诺更像是将军们在激励将士们的士气,很多时候,做不得准。
不过皇帝陛下既然这么说了,只能说明出京之前,皇帝陛下对于封赏之事,便已经有了自己的章程。
这就是当今皇帝陛下和景兴皇帝最大的区别所在吧?赵石心中微叹,景兴皇帝对军前将领的忌惮,朝野尽知,将军们立功受赏,总要有些波折,说明景兴皇帝陛下之前没有任何成算……
让将军们尽力而为,功成之后,再想着怎么尽量剥夺将军们的战功,这么一来,显得过于刻薄寡恩。
而当今皇帝陛下,在出征之前,就已想到功成之后封赏的事情,这对前方将士来说,实为幸事,而朝臣们,好像还遵循着景兴皇帝一朝的风气,在想方设法的阻拦着将军们应得的赏赐和荣耀……
景兴一朝的臣子们渐渐老去,好像已经跟不上皇帝陛下,甚或说大秦攻伐天下的脚步了……
这样的念头在赵石脑海中一闪而过,但却并没有怎么在他心里留下痕迹,还是那句话,朝臣的新旧交替,跟他没多大的关系,他立下的功劳再多,也当不了同门下平章事不是?
赵石心中微暖,在兴庆接到皇帝陛下口谕留下的阴影也消散了不少。
遂道:“陛下,微臣说句实话,微臣多年领兵征战,没感觉出什么,领兵打仗,微臣份内之事,就像朝中诸位臣僚一般无二,文官治理天下,而我等武官,自然要为大秦开疆拓土,微臣乐在其中……但这一次伐夏……”
赵石摇了摇头,喝了一口酒,“山川阻隔,风沙狂野,费劲心机,才一战而定西夏,臣自小从军,至今差不多已经有二十年了,经此一战,臣终于感觉有些累了……”
不等赵石再说什么,皇帝陛下已经变了脸色,照这话头说下去,岂非要辞官归田?
皇帝陛下殚精竭虑,自从知晓赵石有伐夏之意,便一直暗暗为此做着准备,封赏之事,在皇帝陛下看来,不是什么难事,拖延至今,却是要让朝中有太多反对的声音罢了。
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会等到赵石这么一番话。
想到大将军赵石若真的辞官不做,皇帝陛下心里竟然有了隐隐的恐惧,朝野上下忌惮于大将军赵石不假,但却没有人会否认,如今大将军赵石已然成为朝廷最坚固的那根支柱……
有了大将军赵石,可以上承天子,下慑群臣,更可镇住外间那许多骄兵悍将,有了这样一根支柱,大秦稳若泰山,甚至于,军前将士不会因朝廷争斗而烦恼,因为上面有一位大将军赵石顶着呢。
而朝中文武,也不用担心军前将领们乱来,因为大将军赵石犹忠于朝廷,可以说些许乱事,大将军赵石能做到令到即平。
这样一根支柱若突然间没了,那后果,即便是皇帝陛下,也无法不产生恐惧之感……
大将军赵石如果辞官,河中,河东肯定要闹起来,西北战事刚刚平静,也会出现反复,朝中的大臣们呢,能做什么?
一定也是焦头烂额,与大将军交好的又该如何安抚?会不会外间没乱起来,朝中先起了内讧?
即便没有这些,这皇位若没有了大将军赵石的支撑,也会摇摇欲坠吧?
皇帝陛下没容赵石继续说下去,甚至不愿去想,这是不是大将军赵石在表明自己的不满,以退为进,因为以他对大将军赵石的了解,这样的可能性极低。
皇帝陛下的脸色凝重的好像在对待生死存亡的大事,“柱国难道忘了昔日你我的约定?难道忘了你我的一番雄心壮志?天下群山,吾与君共之,大业将成,柱国难道要离朕而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