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解剖师:新概念法医 第二十一章 第四本日记9

“1997年5月27日,星期二。它发出了恶臭。简直难以想象。晚上吃饭,我都似乎能闻到那股臭气。我想吐,可还是忍住了。”

“1997年6月2日,星期一。它嘴里的牙齿统统暴露出来,向外伸出。一副呲牙咧嘴的模样。各种虫子在它的皮毛里疯狂繁殖。它两个眼窝变成了空洞,直勾勾地盯着我。它肯定很恨我。它毛和皮仍然依附在骨头上,但是已经开始出现裂痕……”

陆小棠看到这里,脊背已经冰凉。胡新月当初是不是也看了这些?

陆小棠继续向后翻,看完一本,按照时间顺序看第二本,她有充足的时间,她可以比郭淮和胡新月看得更仔细。

除了活活饿死一只猫。陈晓松还做过了其它类似的实验。诸如用打火机烧焦一只狗的四条腿,看它能挺多长时间死。用玻璃瓶子装进一只麻雀活活闷死……

陆小棠逐渐发现了一个规律。

少年时期的陈晓松除了对实验记录得详细、日期紧凑之外,他对沮丧、愤怒的经历也尤其看重。相较之下,他对愉快或者平淡的事件往往一笔带过,时间跨度也很大。对于普通学生喜欢的寒暑假,他也只是写下简单一句。“又放假了。”一个月之后,才开始下一次日记。

陆小棠心想,难道在这个家伙的世界里,只有虐待和被虐待才能激起他生活的兴趣吗?

很难想象一个如此残忍的孩子应该长成什么样?

不过,这个孩子成年之后陆小棠倒是见到了。

随着时间距离现在越来越接近,相关残忍实验的记录逐渐减少,关注点也日渐趋于常人。

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着一条特别的规律。绝大多数变态杀手在幼年时期就能暴露出一些典型的特征。犯罪心理学称之为经典杀手幼年基本特征,包括三点——尿床,纵火,虐待动物。

在陈晓松的日记中,这三点无一例外都能找到。

陆小棠不是心理学家,她不清楚像陈晓松这样的人在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他们的恶行源自于天性,还是后天?他们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来修正自己,重新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曾经内心的邪恶念头会被彻底清除,还是根深蒂固的暗藏在心灵中的某个角落,以更加狡诈的方式突然爆发?

陆小棠回想起跟陈晓松打交到的一切片段,从最初在法庭上旁观他如何挫败郭淮,到第二次被捕后巧妙应变、顺利脱身,到医院里催眠叶倩颖、骗过自己……他总能与撕脸杀人案保持着一种远近适度的距离,不至于使自己涉嫌被捕,也不至于消失在警方的视野之外……

他究竟想干什么?

陆小棠想起,犯罪心理专家罗炎麟对于组织力凶手的特征描述

——

1.犯罪手段周密,逻辑,有条理性。

2.对整个案件充满控制欲的渴望,超过了对被害人的伤害和自身安全的着想。

3.他甚至会想方设法介入到警方调查中。观察他们对案情的反应,制定下一步行动方案。

陆小棠心念甫动,陷入了思索。

郭淮曾说,在他找到的陈晓松的三本日记中,没有发现涉及撕脸杀人案的线索。但是眼前却有四本日记。这说明最后一本是郭淮没有看到的。

那么胡新月有没有看到?

这跟她的遇害有没有关系?

陆小棠拿起一本看上去样式最新的。翻开……飞快浏览页眉上的日期——

2010年,3月2日,星期二……2010年3月5日,星期五……2010年5月21日,星期五……2011年,2月27日,星期一……

时间越来越接近现在……

陆小棠的心跳莫名加快,冥冥中她在盼望着什么。她感觉到胡新月的气息,就在这里……就在……

她突然停顿在某一页。

手指,呼吸,目光,同时凝固……心跳慢慢加速……

右侧纸页的上有一个明显的划痕。

似乎有尖锐的东西刮了一下。仔细看,划痕深得地方,纸页已经破损,墨水字都被刮掉了一些。

这就是她要找的。她和慕容雨川的猜测是正确的。胡新月被害前的确正在翻看陈晓松的日记,更准确说,是在翻看第四本日记,正翻到这一页,就在她看到这里时,突然遭到了袭击……

危急关头,她的指甲用力划过纸页,在指甲缝里留下了纸张和墨汁的碎末。

陆小棠注意看着纸页上的长长的划痕,眉头微锁。胡新月会在什么情形下如此用力的刮抠日记本?感觉着她好像故意做出来的这个刮痕。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