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琯赞同了韦见素的意见,反而省了秦晋多费口舌,今日君前议事至此也该告一段落了,接下来就是等待,等着洛阳的消息传回来。
李亨的兴致很高,并没有像以往一样,急于将众臣屏退,而是饶有兴致的看着郭子仪。
对于这个在长安之战中崭露头角的大将,李亨心中有说不出的喜爱。
“郭卿,朕曾听说,是御史大夫将你从刽子手的利斧下救回来的?”
关于秦晋法场救郭子仪的传闻,在长安城中也是流传已久,就连李亨都知道。平日,秦晋刻意不提郭子仪差点命丧法场的这桩旧事,一则不想大肆宣扬他和郭子仪之间的关系,省得白白生出许多麻烦。二则郭子仪几乎丧命与李辅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高调谈及此事,只会加重李辅国对神武军的猜忌之心。
至少现在,秦晋还不想把李辅国当做一个敌人。
早在长安一战之初,秦晋就与郭子仪有过一次深谈,至少在平定叛乱之前,他希望郭子仪能够不提与李辅国的仇怨,一旦乱事平定,则必不会干涉其个人恩仇。
当时,郭子仪马上就表示,他本就不是个恩怨心极重的人,既然自己没死,也没有必要把仇恨一直放在心上,死抓着不放。
如此,两个人达成了共识以后,关于郭子仪加入神武军,便又在军中流传了另一个版本。
李亨现在忽然提及此事,秦晋自然不能欺君,便直言道:
“陛下,确有此事!”
他抢在郭子仪之前说话,就是怕郭子仪为了避嫌而说谎话,至少当此之时,在天子面前说实话,远胜于说谎话。
只见郭子仪面无表情,附和着秦晋的说话。
李亨似乎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架势,又问道:
“郭卿当时所犯何罪,竟至于死罪?”
至此,秦晋明白了郭子仪的态度,就已经放心下来,相信郭子仪会给天子一个完美的答案。
“杨国忠曾有意拉拢臣下,臣因此为朔方节度使,后来杨国忠谋逆事败,臣便被当做附逆的首恶,判了斩立决!”
李亨闻言,展颜一笑。
“杨国忠党羽亲信众多,朕可如数家珍,却为听过有郭卿位在齐列,若是朕当时在场,也可为郭卿证明清白!”
停顿了片刻,李亨又道:
“既然太上皇在西狩之前已经委郭卿为朔方节度大使,朕又岂能食太上皇之言?今日便正式授符节,领神武军一部,仍受兵马大元帅节制!”
秦晋曾在长安危难之际受命为兵马大元帅,现在依旧担着这个差事,李亨如此安排,一则加恩笼络,二则依旧使其接受秦晋的节制,属于一举两得。
除此之外,李亨还有更深层次的想法,朔方、陇右之地乃是关中西面与西北面的屏障,必须由他信得过的重臣把持。这个郭子仪的忠心与能力毋庸置疑,领朔方道自然也就是合适的人选。
郭子仪大惊失色,连忙表示自己能力浅薄难以胜任,请李亨收回成命。他现在可不想和太上皇扯上任何关系,都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如果自己和太上皇扯上干系,那还能有自己的好日子过吗?恐怕连秦晋都得给连累了。
郭子仪会错了李亨的意,是以坚辞不敢受。李亨马上就明白了郭子仪因何而担心,便笑道:
“朕意已决,郭卿但受就是,为朕把好关中的西北大门!”
与此同时,秦晋也捏着一把汗,生怕李亨和郭子仪之间突然出现了意外之事,现在有了圆满的结果,不禁暗暗庆幸。他觉得,李亨现在正对长安做一次全面的官员梳理,在尽量保证才能的情况下,以亲疏远近为先,任免一批官员,罢免一批官员。
秦晋觉得,这么做器局还是小了。当初太宗能够不计前嫌,重用废太子李建成的旧部,才收了太子余党之心,李亨如此做法,只会使非太子一派的诸臣更加惶恐,而与其离心离德。
当然,秦晋绝不会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向李亨谏言,天子纵使再爱才,重才,也是喜欢要脸面的,如果当众谏言,弄不好就成了打脸。细一想,其实也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秦晋心中想着这些心事,低头不语,李亨的注意力已经在不知不觉间转移到了李光弼身上。
李亨在不熟悉一个人之前,对这个人本能的保持着怀疑和审慎的态度,这是他多年太子生涯养成的基本习惯。
李光弼这个人是房琯举荐的,而且李光弼还是神武军中的人。
李亨既没有直接和李光弼对话,也没有询问房琯,而是将目光转向了秦晋,问道:
“秦卿,李光弼其人,可堪为将?”
这么问很直接,也显出了他并不看好李光弼。因为李光弼在整个长安之战的过程中都碌碌无为,只在最后阶段才出来为朝廷效力,在他看来这很有可能是一个善于投机的人。
秦晋想了想,便道:
“昔年大将军王忠嗣曾说,‘得我兵者,光弼也!’陛下便知此人才智如何!”
闻言,李亨果然一愣。
比起仪表堂堂,高大威猛的郭子仪,李光弼无论甚高还是仪态都只能算是中人之资,种种第一印象叠加在一起,使得李亨多少有点轻视于他。王忠嗣乃是开元天宝年间第一名将,哥舒翰、安思顺等一干边将节帅都出自此人帐下,既然能对李光弼有如此赞誉,一定是此人确有将兵之才。
然则,李亨现在最顾虑的并非才干,而是品行。假如李光弼和李林甫、张说等人是一丘之貉,能力越大,便愈发有可能成为国之祸害。
于是他有问道:
“秦卿以为如何呢?”
尽管李亨十分明显的表现出了对李光弼的轻视,李光弼依旧面无表情的坐在席间最末,身子纹丝不动。
秦晋被问的直皱眉,他肯定是看好李光弼的,但如何评价,又是当众评价,可真真为难人也。思忖了好一阵,才道:
“器格沈正,才优将相!”
这句话是历史记载上李亨对李光弼的评价,其中溢美至极,秦晋现在原话摘录搬了出来,就是不想李亨因为第一印象的偏见而埋没了这个日后闻名于历朝历代的亮弼之臣。
果然,李亨还是相信秦晋的看人眼光,不免对李光弼其人另眼相看。
李光弼本是秦晋的部下,却要走宰相房琯的门路,如此明目张胆的改换门庭,也难怪李亨看不上他。
假使最初向李亨举荐李光弼的是秦晋,那又另当别论了。
然则,秦晋在殿上对李光弼毫不吝啬溢美之词,有些出乎李亨的预料。然后李亨又接着秦晋的赞美之词也跟着赞了几句,便道了声乏。重臣们心领神会,纷纷告退。
秦晋刚出了便殿,一名宦官一溜小跑追了上来。
“大夫留步,陛下请大夫留下,单独奏对!”
对此,秦晋丝毫不觉得意外,李亨每逢有大事决断,必然会召其单独奏对。
返回来后,李亨见到秦晋反而不提国事,竟直接说起了寿安公主。
“朕接到了冯翊郡的禀报,虫娘已经到了同州,五日功夫便可抵达长安,秦卿和虫娘的婚事也该提上日程了!”
秦晋大感意外,不知说什么好,只默默的听着。
“朕已经令太史局择吉日,下个月十七就最宜嫁娶,秦卿也不要总顾着国事,兵事,总住在军营里也不是长久之计。”
秦晋暗道,古今中外,劝说臣下不要总是顾着国事、兵事的皇帝,恐怕也就只此一家了。
“陛下,臣的府邸尚未修葺完毕,下个月的十七,恐怕难以……”
李亨呵呵笑道:
“为了恭迎太上皇返京,朕早在数月之前就下敕修葺兴庆宫,连带着永嘉坊的几处宅院也一并修好了,朕便赐你一座,何来担心呢?”
秦晋欣然接受了李亨的安排,胜业坊他的确是不想回去住了,挨着个与自己不对付的邻居,和韦见素低头不见抬头见,还有个自己永远难以给予温情的韦娢,不如不见的好。把家安在永嘉坊内,正好可以避开了这些尴尬。
“臣谢陛下恩典!”
李亨又笑道:
‘秦卿有功于社稷,有功于朕。朕赏赐宅邸乃天经地义,更何况就要成了朕的妹夫,朕就算不爱惜你,也得心疼虫娘啊……’
李亨一口一个妹夫的叫着,这让秦晋有种说不出奇怪,和皇帝攀上亲戚,有个做皇帝的大舅子这是什么滋味?
忽然,秦晋又想到了坊间对大唐公主的各种传言,又不禁暗暗咋舌,希望虫娘别是这种皇家公主才好。如果是这样,将来千秋百年之后,史书上不知该如何嘲弄于他了。
见秦晋脸上忽而绷紧,继而又苦笑,李亨大感奇怪,这可是他从未见过的。
“秦卿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吗?直管跟朕说就是,朕绝不会亏待未来的妹夫!”
秦晋赶紧收敛心神,躬身道:
“臣十分满意现下的境况,没有其它要求,一切全凭陛下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