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人生建筑法则 第一百二十三章 破旧的真相

从方方面面来说,这祠堂都没什么出彩的地方。

左央从里到外看了一遍,材料普通、制式也很普通,要非说什么特别的,也就是整个建筑的装修风格,就连外行韩静安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凑在左央身边问道:“为什么总有鹿?是当地的吉祥物?”

在整个祠堂中,最常见的装饰就是各种各样的木雕,不管是回廊还是柱子、包括柱子下面的石墩,反正肖小宝家可真是木匠出身,没有放弃任何一个能展示手艺的机会,基本上能刻的地方都刻满了,而木雕上的图案有三种,除了韩静安最介意的鹿之外,还有蝙蝠和丹顶鹤。

“那两种我懂,”看样子韩静安也不完全是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蝙蝠就是福嘛,去恭王府的时候,听说和珅家的蝙蝠有个什么特殊的讲究来着?”

左央知道韩静安想说的是“万福之地”,相传,说和珅的宅子里一共有一万只蝙蝠,取“万福来到”的意思,至于是真是假嘛,反正左央没工夫去一只一只数。

蝙蝠是我国古代常见logo,顾名思义取多“福”的意思,仙鹤呢,驾鹤西去是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仙鹤大多是代表长寿的意思,仙人的座驾也经常选这位,福和寿都有了,自然也少不了“禄”,用鹿来表示正合适。

古时候的建筑材料单一,外墙装饰就只能从雕刻和绘画方面来想办法,左央发现这祠堂里除了木雕之外,绘画水平也相当高,想来这两种手艺倒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说起来外墙涂饰,其实最初还是个意外——说来奇怪,世界上许多神奇发明,最初都是意外搞出来的,就比如墙面涂漆,最早的时候出现在汉代,就是鼎鼎有名的未央宫,当时未央宫为了防虫,毕竟那还是一个木结构建筑撑起一片天的年代,看似不起眼的虫子,就是一座建筑最大的危害,故此,那个时代的工人决定用一种特殊涂料来刷墙!

后来想想,左央觉得这种涂料应该也是意外带来的产物,说不定就是哪个工人在树下睡觉,意外发现虫子都不敢靠近那棵树,继而发现树上的果实能防虫,后来就有了用该种果实,也就是花椒,用来刷墙防虫的原理。

也就是说,最开始的时候,未央宫是为了防虫,在墙面外层涂料里加入了花椒,然后又意外地发现花椒刷在墙上是红色,除了防虫之外,还有了美化装饰的效果,而后,这后面的一种作用逐渐喧宾夺主,取代了前者的作用……就这样,直到现在,人们早已经不知道最早的涂料是为了防虫。

而被忽略掉防虫功效之后,制作涂料的原材料不再执拗于花椒,逐渐有了更多种类和颜色以供选择,在这时候,南北地区的差异也逐渐被拉开。俗话说,没什么越想要什么,这南方北方在自然景致上本来就有天壤之别,而在选择外饰风格的时候,也不约而同地趋向于自己匮乏的方面——植被丰富四季常青的南方反而喜欢使用灰、黑、栗等色调,白墙灰瓦、黑梁墨柱,在匆匆绿意环绕中,显得淡雅秀丽、婉转矜持;北方则恰好相反,黄天黑土中更需要五彩缤纷来做点缀,所以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在这片土地上大放异彩。

古建筑中的色彩美学从汉未央宫起,在宋元一代,由大宋之雅和元朝的异域冲击,带来了飞跃性的发展,再到我们看到的明代建筑中,建筑色彩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处理手法,左央还记得自己曾经在雍和宫大街上看过匠人们修复大街两边的商铺大门,从刨底、上漆到勾花儿,那可是三十多度的大夏天,左央蹲在工人旁边看了一下午,那时间是不知不觉就过去了的——根本没时间让左央觉得乏味或者枯燥,其中的每一个工序,都让左央叹为观止,心中不停惊叹“妈呀”、“卧槽”、“原来是这样”!左央想不通,古人怎么能想到这些办法?他们怎么想到要给木门上先刨出来坑洼不平的痕迹,才能让漆面与门板结合得更加牢固?他们是怎么想到要用几层清漆,才能让门板在光线效果下呈现出丰富的层次?

而现在,左央看着眼前的祠堂,或许在旁人眼中,乍一看只觉得破败、残旧,跟想象中高大上的深宫大院毫无关系,但在左央眼里,随便一个细节所带来的兴奋程度都丝毫不亚于新大陆的发现。

趁着左央长大了嘴巴感慨的功夫,惠星已经拿出了测量工具,准备开工干活儿,惠星有自己的工作习惯,在开始测量之前,喜欢先做个简单的俯瞰图,这样各个部分的数据一目了然,否则光是用文字来标注哪个是墙高、哪个是梁面,到最后简直是一团浆糊,分分钟逼死强迫症。

然而惠星一抬头,却看到几个无梁社的人正蹲在墙角,一脸的愁眉苦脸,其中一个竟然还在抽烟,还不等惠星反应过来,左央已经两步上前二话不说一脚踩灭烟头。

“你有没有点儿常识?”左央直瞪眼睛,“不是嚷嚷着要过来干活儿吗?要修复古建筑吗?干嘛?都不想动弹?”

几个人都像死鱼一样摊在地上,一个个无精打采,最让人生气的不是那个懒洋洋的姿势,而是他们浑身上下每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丧劲儿,左央恨不得就像惠星踹自己一样上去一个个把他们踹起来,什么玩意儿?这么好的建筑,你们脸上那叫什么表情?!

“我们想象中的,不是这样啊……”

几个人互相对视一眼,倒是能看出来他们眼中并非一星半点儿的失望,左央倒是突然想明白了一点,为啥呢,他们以前在无梁社做的都是看起来相当“高大上”的项目,以至于其实他们根本并不了解现在古建筑行业的真正状况——仿古建筑看似花枝招展,实际上只有一个古建筑的外壳,根本无法触及到古建筑真正的精神,而只做这些工程的匠人们,他们也无法理解真正古建筑的脆弱和可贵,无法体会到这份行业迫在眉睫的任务。

以至于……他们才会感受到如此巨大的落差感,对真实的残缺全然无法接受。